补壹刀:韩国驻华大使,露出更多令人担忧的侧面!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5-09 08:20:37

来源:互联网

来源:补壹刀

执笔/花痴刀、刀剑笑&叨叨姐

郑在浩的形象,正在被拼凑得越来越清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韩国驻华大使,在去年甫一获任和来华履职之初,不少媒体在报道时称他是“中国通”“尹锡悦的同学”“专家型外交官”等。

履职不到一年,郑在浩作为韩国政府在华官方代表,他的对华立场,以及意识形态倾向都越来越明显。

我们向多位与他有过接触的半岛问题学者进行了请教,希望通过提供更多信息,让普通中国人更多了解郑在浩大使的不同侧面。

01

简单一句话,郑在浩是美国培养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

他的所有对华观念,都是在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框架内形成的,无时无刻不在用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

这是受访的几位学者的共同看法。

其中一位学者说得更为直白:他就是“美国在韩国的对华认知代理人”。真的是这样吗?

在韩国读完本科后,23岁的郑在浩到美国留学。他花了10年时间,在布朗大学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又在密西根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这10年,美国对华认知的知识框架、逻辑体系等对郑在浩形成深刻影响。

从美国到香港工作3年后,他从1996年起就一直在首尔大学工作,直到2022年受命出任韩国驻华大使。

美国对郑在浩的影响,相当深远。学者们都不约而同用“孤傲”一词来形容郑在浩。

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

一位学者说,在郑在浩2021年出版的《生存的十字路口:21世纪中美关系与韩国》一书中,他提到,“在韩国,几乎没有专门研究韩美、中韩关系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也屈指可数”……

事实上,这并非实情。

郑在浩的言下之意,或许是只有在美国学成归国的中国问题学者才称得上是韩国的“中国通”。那些在中国拿到学位的韩国学者,因为涉美背景不强,他大概是不放在眼里的。

因而,在韩国的中国问题学者圈,甚至就是韩国学者圈中,因为为人过于“孤傲”,郑在浩的口碑并不好。

梳理一下,郑在浩的看法大致是:

第一,中美竞争,美国会赢,韩国应该选择站在美国一边。

第二,中韩是伙伴,韩美是同盟,同盟优于伙伴。如果华盛顿都产生首尔对在中美之间如何选边都犹豫不决的时候,说明韩国的外交政策已经错了。

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

这样的所谓“中国通”,出任驻华大使后,可能对尹锡悦政府形成怎样的影响?

一位国际问题学者告诉补壹刀,虽然就职驻华大使之前,郑在浩一直在首尔大学,但在李明博政府时期,他曾作为智囊给当局出了不少馊主意,对国内的亲华派进行了打压。

到了尹锡悦政府时期,郑在浩更是近水楼台了。

据了解,郑在浩和尹锡悦是同学,在尹锡悦还没有进入政治圈(竞选类职务)的时候,他们之间就有着定期的聚会。

对于尹锡悦,不少韩国媒体评述说,他长期在检察系统任职,缺乏从政经验,检察官办案时的执着被异化为处理政务时的偏执,也带有无知者无畏的色彩。比如说,他不太分得清个人说话与作为总统表态的差异。在很多场合,他讲着讲着就变成个人措辞。有媒体举例说,韩国拥核这类话,就很可能是作为个人的即兴发挥。

对这样一位总统,郑在浩的观点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尹锡悦和郑在浩

而且,郑在浩的孤傲很可能还将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他带着美国人的视角同中国打交道的时候,姿态是居高临下的。

第二,他很可能会把对中国比较了解,甚至是比较友善的意见给屏蔽掉,让总统以为他的判断就是全部。

02

通过浏览韩国媒体,我们还发现,郑在浩已经把韩国媒体驻京特派员几乎都给得罪光了。

这事要从去年说起。

2022年10月9日,韩国国会针对驻华大使馆进行的问政会现场,一名无党派国会议员质问驻华大使郑在浩:“听说你跟驻京韩国媒体特派员们产生了矛盾?与中国加强关系、照顾受疫情困扰的驻华侨民都忙不过来呢,怎么还与特派员们吵架呢?”

随后,这名议员拿出韩国一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内容大致为:

“2022年8月,郑在浩大使与驻京韩国媒体特派员们举行完例行恳谈会后,一名记者向郑在浩大使提议、日后多通过‘吃饭’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郑在浩却难为情地表示:我已将自己4个月的业务经费用于给使馆员工们购买中秋节礼物了(没钱请吃饭)。

大吃一惊的韩国记者紧接着质问大使:您的业务经费来自国民的纳税钱,您难道不知道用业务经费购买节日礼物是要遭监察部门调查吗?

如此一来二往,大使与驻京特派员们陷入舌战……”

韩国《世界日报》等多家韩媒事后置评称,若当时没有特派员们的提醒,郑在浩恐怕要背负“刚赴任不久便挪用预算的中国大使”的烙印。

韩国媒体和国会议员们都认为,郑在浩之所以与韩国媒体驻京特派员产生矛盾,根本原因在于“郑在浩不懂得沟通”。

但直到那场咨询会结束,郑在浩却坚持将责任推向媒体、指责韩媒“违背了非正式场合言论不公开实名的报道原则”,他拿出的例子就是“自己曾对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嘱咐,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要审慎投资。而这样的内部言论,被韩媒拿去进行实名报道”。

奇了怪了,不反省自己不该说这样的话,反而怪上如实报道的媒体,说好的新闻自由呢?

郑在浩

而且,这件事还没完。

今年2月6日,韩国驻华大使馆时隔3个月(受疫情影响中间停摆)再度举行例行恳谈会,驻华大使馆方面给出了一个在韩国记者看来不可思议的通知:郑在浩大使不接受现场提问,只回答通过电邮等方式事先提交的问题。

于是,恳谈会当天,郑在浩仅回答了3个事先提交的问题,一场恳谈会生生变成单向发布会。

对于不接受记者现场提问的原因,郑在浩给出的理由是,媒体违背报道原则在先,因此自己也只能回答事先提交的问题。

对此,《韩国日报》《首尔经济》等多家韩媒讽刺道:“这哪里是恳谈会,分明是独角戏。”

“驻华大使这是在模仿尹总统的不沟通风格吗?”《韩民族日报》2月7日以此为题进行了报道。2022年11月尹锡悦总统与MBC电视台记者产生矛盾后,干脆单方面取消了“简约记者会”。郑在浩此番也是如此。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韩国的对华外交。

不少韩国有识之士奉劝长期做学者的郑在浩,若想在外交方面发挥自己以往积攒的专业知识,有必要展现出更大度、更灵活的姿态。

03

郑在浩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对华政策立场和对记者基本态度,由此变得更加清晰。

去年6月初刚获任时,韩媒和一些中国媒体上的郑在浩还主要是“中国通”和“尹锡悦的高中同学”。

资料显示,郑在浩1960年出生在釜山市,出任驻华大使前已经是韩国国内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精通中文。

BBC去年6月的一篇报道在标题中就以“中国通”称呼郑在浩,并通过郑自己的回忆文章和履历“追根溯源”,说他少年阶段就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是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李小龙电影将他带入中国研究领域”,随后在首尔大学三年级时就决定以后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事务。

1996年起他一直任教于首尔大学,担任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亚洲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所所长等与中国研究有关的职务,研究领域也主要是中国的央地关系以及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郑在浩与中国的“渊源”不止于此。

BBC说,还在学术圈时的郑在浩与中国学者交往密切,2007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他还曾在中国香港居住,执教香港科技大学等。甚至,他和妻子喜欢粤菜等生活细节也被“发掘”出来。

高中和大学都与尹锡悦同窗,是郑在浩的另一标签。

当时就有媒体提到,郑“与总统尹锡悦外交思路一致”。即便没有读过这个“中国通”以往学术著作的人,也由此对他的对华政策立场有了一个“初始印象”。

作为依据之一,郑在浩在更早的2021年11月接受韩国中央日报专访时的涉华内容,跟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的消息一起,再次作为“政治信号”进入舆论视野。

其中两点,结合他就任后的言行来看很有对应性。

一是谈到韩国面对中美竞争时应该作何选择,郑在浩说:“韩国是民主国家,也是美国的盟友,最优选择应该在对抗和折中点之间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我们对中国应该有话就说。”

虽然他称之为“混合战略”,但强调韩国是“民主国家”“美国盟友”,还说要对中国“有话就说”……

这怎么看也不“混合”,而是包括总统尹锡悦在内韩国保守派的固有亲美立场。

二是被问道韩国应将什么视为国家利益,郑的一番表态倾向性就更明显了。

他将经贸、投资和旅游等方面说成是“可以换算成金钱的短期经济利益”,字里行间批评追求这些是目光短浅;声称如果韩国愿意在经贸和旅游领域承受一定的损失来保护国家的安保主权,“可能就不会出现像萨德事件一样令他人看笑话的羞耻局面”。

04

带着这样的对华认知和立场,郑在浩一上任就因涉华言行引发争议也就不奇怪了。

去年7月,新任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赶赴北京,并在韩国大使官邸隔离10天后正式履新。而在履新短短10多天后,他就对在华韩国企业发出“慎重投资”的警告。

根据韩国驻华使馆和中国韩国商会去年8月5日透露,郑在浩在前一天下午与在华韩企座谈时唱衰在华发展前景,称无论依靠简单的工资优势还是技术,“韩国都很难在中国取得所谓的经济成功”。他还警告韩企在中国投资“要慎重”,需对地缘政治风险“进行更多考虑”。

是的,这就是郑在浩与韩国媒体驻京特派员们发生冲突的起点。

虽然郑在浩对韩媒驻京特派员的报道感到恼火,韩国驻华使馆稍晚时候也试图找补,说郑在浩当时只是“要求充分考虑地缘政治风险”,没向韩国企业提及“慎重投资”。

但我们之前已经捋过,郑在浩谈得更多的是在华投资的“风险”,而非合作,本就是因为他已预判中韩关系会恶化,在华韩国企业所处的营商环境会不好,不要说什么新增投资了,就是现有投资都需要加强管理……

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的。中国和韩国互为重要合作伙伴,2022年,中韩贸易额达3622亿美元,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韩国对中国出口暴跌了26.5%,连续第11个月下跌。

给两国经贸关系踩刹车,而非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栽刺而不是栽花,这是驻外大使该做的事吗?

这样一个大使,怎能把对华工作开展好?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热讯制鞋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新华社电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截至12月8日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这
2021-11-19 13:46:03
《中国证券报》17日刊发文章《备战2022 基金经理调仓换股布新局》。文章称,距离2021年结束仅剩一个多月,基金业绩分化明显。部分排名靠前
2021-11-19 13:46:03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ETC发行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
2021-11-19 13:45:58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题:从10月份市场供需积极变化看中国经济韧性新华社记者魏玉坤、丁乐读懂中国经济,一个直观的视角就是市场供需两端
2021-11-19 13:45:58
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披露的消息称,2020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4 2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 206%,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
2021-11-19 13:45:48
如果你也热爱“种草”,前方高能预警!让你心心念念、“浏览”忘返的网络平台,可能早已成为一块块“韭菜地”。近日,据《半月谈》报道,有...
2021-11-19 13:45:48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5年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规划》指出...
2021-11-19 13:45:40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2021年快递业务旺季正式拉开帷幕。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仅11月1日当日,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5 69
2021-11-19 13:45:40
人民网曼谷11月17日电 (记者赵益普)17日上午,中国援柬埔寨第七批200万剂科兴新冠疫苗抵达金边国际机场。当天,柬埔寨政府在机场举行了
2021-11-19 13:45:35
金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主体工程一角受访者供图依托清华大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
2021-11-19 13:45:35
视觉中国供图42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山西煤炭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12月份山西外送电能力将超过900万千瓦,今冬明春煤层气产量将达4
2021-11-19 13:44:34
14省份相继发布2021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今年以来,天津、新疆、内蒙古、陕西、西藏、山东、江西、山西、福建、四
2021-11-19 13:44:3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谢艺观)“一条路海角天涯,两颗心相依相伴,风吹不走誓言,雨打不湿浪漫,意济苍生苦与痛,情牵天下喜
2021-11-19 13:44:31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ETC发行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对不具备授信条件的用户,商业银行可在依法合
2021-11-19 13:44:31
欧莱雅面膜陷优惠“年度最大”风波 涉及该事件集体投诉超6000人次美妆大牌双十一促销翻车?近日,因预售价格比双十一现货贵出66%,欧莱雅
2021-11-19 13:44:13
43 6%受访者会在工作两三年后考虑跳槽54 3%受访者认为跳槽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有弊如今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想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不太容易
2021-11-19 13:44:13
超八成受访青年表示如有机会愿意开展副业 规划能力最重要64 4%受访青年指出做副业跟风心态最要不得如今,“身兼数职”已成为年轻人当中的
2021-11-19 13:44:01
发展氢能正当其时【科学随笔】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储存、与多种能源便捷转换等优点
2021-11-19 13:44:01
“千杯不醉”的解酒“神药”能信吗?专家:网红“解酒药” 其实不算药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一直是国人饭桌上至关重要的存在。尽...
2021-11-19 13:43:57
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